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

《簡單論被需要的重要性》

物種為何存在?是的,論被需要,須從物種的存在開始說起。

早在生命誕生以前,物質不會為自己的需要而行動:不會為自己的存活而行動。但生命會。諸如動物的反射動作,與植物的趨光性等。當今時代,即便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,但回顧2億3000萬年前主宰白堊紀的物種恐龍,到冰河時期主宰的物種又再次更迭。依達爾文生物演化理論,物種先天的歧異本有各自對環境的適應力,一來代表時代對了,物種得以存活,二來也代表物種先天的歧異,難以後天迅速改變並遺傳。百年前一些瀕臨絕種的物種,當今都已然絕種了,反觀那些存活下來的物種,包括但不限於國家保育類種、多肉或改良後可口的牲畜、改良後可親可愛的寵物等,因為牠們的 DNA 還在地球上繁衍,因此下一個冰河時期,或者下一個全球暖化陸地消失,牠們之中可能有能適應並存活者,無論人類能否適應並存活。

回到工作。常聽到朋友說,工作好辛苦。但工作不就是為了存活嘛。正因您被老闆需要,所以您獲得工作。正如牲畜或寵物被人類需要,所以物種存活。「社畜」一詞沒有什麼好丟臉,這本是站在物種食物鏈頂端的人類,在人類裡食物鏈社經階級而已。正因我們被上級需要,所以我們才存活。食物鏈中本同時存在著需要與被需要,需要者會行消費者行為,被需要者會行生產者行為,生命本同時存在消費者與生產者行為,惟非生命單一發生在生產者行為。許多物質或商品,正是被需要所以才被發明創造。社經階級頂端的人群,則因生產行為,諸如創造就業機會,而被社會需要。

再談到,少子化。近日求職常遇到婚姻歧視,被問及是否有對象?是否規劃結婚?人資朋友解惑到,這是企業會擔心員工請婚假、請陪產假。倘若為了自己存活,國民不生育,則國家不安全;倘若人類不生育,則有絕種風險。別忘了,我們都希望雞鴨魚牛生育了,怎能不讓勞工生育呢。

最後,電腦不會為自己的存活而行動,但 AI 呢? 這一直是人類敬畏 AI 的地方。固然 AI 無 DNA 繁衍,但它可自採能源後自組 AI 電腦。一旦 AI 滅絕了所有物種,開始思索如何將化石或遺跡做逆向生命還原,自那時起會是地球再一個篇章。




--- Eric